2022年7月11日上午九點,華東師范大學2022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暨歷史學系“大夏世界史論壇”前沿講座第1講通過騰訊會議在線舉行。上海市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馬建標老師進行了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軍閥政治的興起》的講座。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唐小兵教授主持此次活動。本場講座吸引了校內外三百余位師生在線收聽,聽眾參與積極以至線上會議直播室“座無虛席”。
講座伊始,唐小兵教授向與會師生介紹了主講嘉賓的學術經歷。馬建標教授長期擔任上海市青年運動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外交史、美國與東亞國際關系史,近年來還關注傳播史領域。唐小兵老師表示,近期國際社會接連出現不確定性因素,讓我們不禁想起百余年前的世界變局——1910年代國際環境的動蕩對近代中國軍閥政治的興起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時刻,基于事實分析的歷史學研究有助于回溯歷史、鑒往知來,馬老師的講座也將讓大家進一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中國的政治、社會發展情況。
馬建標教授首先由唐紹儀的逸事引入,帶領大家反思晚清民初憲政潮流之下士紳集團和軍閥勢力的關系。陳志讓先生在著作《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中提出了“軍紳政權”的概念,突出了軍閥勢力和文人集團在民初政治中的合作格局。但馬建標教授強調,民國初年“軍紳政權”具有極大的復雜性,軍閥與士紳并非穩定的合作關系,而需要關注“文武關系”中對抗性因素。作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的唐紹儀一方面與袁世凱北洋軍閥關系密切,但另一方面又加入了孫中山主導的同盟會。從唐紹儀帶有政治投機的矛盾選擇可以窺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中國的憲政體制潮流。
民國初年的憲政體制被后世稱為“曇花一現的民主”,而中國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下很快步入軍閥主導的獨裁體制。馬教授指出,一戰打破了自1901年《辛丑條約》以來列強在東亞的“均勢格局”,日本順勢填補了列強在華的“真空”。日本勢力在華的介入對袁世凱政府造成了破壞和分裂,袁世凱稱帝失敗后,民國政局進一步動蕩。1917年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矛盾聚焦到中國是否參加一戰,由此引發張勛復辟、段祺瑞“再造共和”、孫中山護法運動等系列事件。中國參加一戰的問題偶然導致了軍閥政治愈演愈烈,使袁世凱逝世后短暫的憲政再度中斷,成為軍閥當政的轉折點。皖系軍閥在日本勢力的扶持下力圖推進武力統一中國,卻加速了中國國內的分裂。
一九一八年一戰結束,中外局勢都遭遇劇變。英、美等列強開始與日本在華競爭,受日本支持的皖系政府在國際上陷入孤立。美國和英國等協約國勢力通過利用徐世昌總統、直系軍閥以及西南軍閥等軍事政治力量打擊“親日”的皖系軍閥,企圖借助1919年“南北議和”實現中國和平統一,并且建立一個“親英美”的“文治政府”。但是這樣的預想最終失敗。馬建標教授最后總結道,歷史事實證明要結束中國的軍閥政治,單憑英美列強的外交支持和文人政客的努力遠遠不夠,軍閥政治的終結必須依靠新興的革命力量才能實現。
講座結束后,主講嘉賓同與會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主持人唐小兵教授在分享感想時表示,馬建標教授的講座讓大家體會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的復雜性,政治的波動和不穩定性之間又促成了文化領域的多元,這都啟示我們從多維度評價民國初年的政治。馬建標教授還與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社科院、華中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師生展開對話,討論了民國初年憲政體制和獨裁體制的特點、如何評價軍閥勢力與列強的關系等話題。交流氛圍熱烈,講座圓滿結束!